您现在的位置:

20

2022

-

06

《科学学研究》2022年第6期封面文章摘要


图片

 

图片

(朱凤青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

 

技术的调节作用及其对传统道德责任观的挑战

朱凤青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史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技术对人类经验和行动的调节作用揭示了技术在道德行为和决策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技术的调节作用对传统的道德责任观的四个前提提出了挑战:行为者的行为导致了结果、行为者需要有行动的意图以及真正实现这个意图的自由、行为者知道或可能已经知道案件的相关事实、行为人了解相关的规范和价值观。社会责任概念把重点从责备和赞扬转移到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行动者,创造了更多的空间来反思处理技术的理想方式。

 

作者简介:

朱凤青(196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


 

图片

(方  齐    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供给与政策协调的组态效应

方  齐1 ,谢洪明2

(1.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共同第一单位)浙江杭州 310000;2.广州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是新产品乃至新产业的基础。如何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以促进区域转化成效是有待回答的重要问题。鉴于中国不同层级政府网络间的政策体系以及区域技术资源等差异产生了复杂的成果转化条件,本文立足整合视角框架,综合运用CFA和fsQCA方法,使用中国湖北、广东、上海、浙江四个地区160家转移机构数据,基于地区技术资源和机构组织情境,检验政策供给、政策协调、技术来源、机构实力、身份自洽5个条件及不同条件组态对转化成效的效应。研究发现:(1)单个成果转化要素条件并不构成成果转化高成效的必要条件,但是政策协调在产生转化高成效上发挥关键作用;(2)无论是制度视角,还是资源视角或组织视角都无法充分解释成果转化,综合不同视角才能够提供合乎情理的解释。(3)3种成果转化条件组态可以产生高成效,分别是政策供给的中介实力型、政策协调的技术资源型和政策协调的身份自洽型。分别代表成果转化高成效实现的不同方式。本文也分析了4种导致成果转化非高成效的组态,它们均呈现出政策条件要素的缺失。本文从整合视角探究资源与组织背景下成果转化政策供给与政策协调对于转化成效的影响对揭示中国科技成果转化高成效的政策条件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方  齐(1976-),女,浙江杭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谢洪明(1971-),男,四川武胜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国际化、全球创新、平台生态系统。


 

图片

(郭  颖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专利的技术新兴度与其技术影响力间关系研究

郭  颖,王明星,段炜钰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88)

 

摘要:识别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技术和最具价值的新兴技术主体已成为各利益相关方关注的重点。美国的FUSE项目提出了“技术新兴度”这一指标,实现了对新兴技术(主体)的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专利为研究对象,引入文献计量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方法,在对专利的技术新兴度进行计算的基础上,从定量角度探究专利的技术新兴度与其技术影响力间的关系,并使用纳米载药领域的专利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专利的技术影响力与其技术新兴度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技术新兴度越高的专利可能对后续的技术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且这种新兴技术思想(新兴术语)对专利技术影响力的提高作用具有一定的持久性(至少3年)。本研究为新兴技术的定量研究、高质量专利的挖掘以及我国政府或企业相关科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作者简介:

郭  颖(1984-),女,山西太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济学。

王明星(1997-),女,河南禹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

段炜钰(1995-),女,河北廊坊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经济学。


 

图片

(刘  云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基础研究特征及启示

刘  云,翟晓荣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49)

 

摘要:国家实验室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高水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原始创新的平台。如何强化目标导向的国家实验室战略性基础研究,并与产学研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提高我国前沿技术和战略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是我国国家实验室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是美国开展战略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的核心力量,在世界同类机构中处于领先地位。基于基础研究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对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战略性基础研究组织运行模式及产出特征进行系统调研和分析,研究发现,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基于明确的战略定位和研究方向,组织开展战略性基础研究,在经费投入结构和研发团队结构、基础研究产出水平、学科领域布局等方面各具特点;国家实验室通过与政府、非营利机构、大学和企业以及国家实验室之间的合作开展协同研究与创新,同时开展差异化的国际合作研究,形成以发达国家为主、并不断加强与中国合作的国际合作模式。研究结果对我国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开展战略性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

 

作者简介:

刘  云(1963-),男,安徽合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科技评价、创新管理。

翟晓荣(1994-),女,河南濮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


 

图片

(柳卸林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创新发展的第四种力量

柳卸林1,杨培培2,3,王  倩1

(1.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190;2.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北京100190;3.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北京100190)

 

摘要:在全球竞争格局不断发生变化的形势下,创新的作用日益凸显,促使创新发生的驱动力也在不断发生改变。除传统的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外,在数字化时代,社会力量及创新生态系统力量的兴起也不断推动了创新进程。其中创新生态系统力量由于其不同的创新理念、作用方式和目标等,为中国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梳理了不同类型的创新驱动力的基础上,结合各种驱动力的不同特征进行了对比。同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作为第四种创新驱动力的观点,讨论了其当前在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作者简介:

柳卸林(1957-),男,浙江衢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科技政策、创新生态系统。

杨培培(1993-),女,河北衡水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科技政策。

王  倩(1992-),女,辽宁鞍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与战略管理、创新生态系统。

 


 

图片

(张鑫宇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

 

要素错配、自主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张鑫宇1,张明志2,3

(1.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872;2.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3.山东财经大学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改善要素配置效率和提高技术进步水平是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以下简称TFP)增长,进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将要素错配和自主创新引入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提出了要素错配如何通过影响自主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间接作用机制。继而,采用2007-201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城市经济社会数据和微观土地出让数据进行经验探究,综合考察资本错配、劳动力错配和土地错配等多维度要素错配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资本错配和土地错配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直接抑制作用,而自主创新直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值得关注的是,资本错配还会通过抑制自主创新,间接阻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本文的研究从多维度要素错配角度明确地指出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之源。因此,系统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要素配置效率,从而激发自主创新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加快制造业TFP提升步伐,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

张鑫宇(1994-),男,河北承德人,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

张明志(1989-),男,山东泰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

 

关键词:

合作伙伴

查看更多 >